秭归端午习俗介绍:
1,祭奠屈原。在五月五日上午,众人聚集屈原庙或岸边,设祭坛,拜祭屈原。祭奠设主祭、严祭,敬香上供,恭诵祭文,跪拜烧纸。
2,游江招魂。五月初五或五月十五黎明,龙舟下水前,划手们随 “站头”叩拜天地,饮鸡血酒,隆重地将长块红布挂上龙舟,即“龙舟披红”。礼毕,众齐到江边安龙头下水,同时,龙舟中的击鼓人扮屈原之妹屈幺姑,呼唤:“我哥回,我哥回——”后,“站头”吹哨舞桡片点标,龙舟开始游动,唱《起桨曲》。不久舟至江心,便接唱《游江》,呼唤屈子魂归:安安然然回故乡,好和乡亲过端阳。
3,龙舟竞渡。参加比赛的龙舟颜色各异,有黄龙、白龙、红龙等,划船的人数不等,船尾一人掌艄把握方向,船腰一人击鼓喊号子,各条龙舟争相前进,场面十分壮观,成为融民族性、竞争性、娱乐性于一体的文化体育活动,一种新的节日民俗。
4,粽子。三个端午(阳)都吃粽子(高山不产糯米的地方是吃粑粑),初五、十五、二十五都会全家齐动员,用蓼竹叶包糯米,包出三角棱形、中间有红枣的、绿油油的粽子,或用刚收割的麦子磨出的麦面蒸出又大又软的粑粑(馍馍)。
5,喝雄黄酒。端午这天,将雄黄研成粉末倒入酒中,喝少许,涂于小孩额前耳后,可防虫咬,防毒,洒于房前屋后、床角墙根,防毒蛇、毒虫。
6,挂艾蒿菖蒲。端午节当天清晨,露水未干时,上山采割艾蒿、菖蒲,回家用彩带扎上,悬挂大门两旁(三个端午都如此),避邪祛风。采来的艾蒿除了当天应节外,一年中,不论何时有什么痛痒时,随时可摘取几枝配以大蒜梗(也可不配),用水煎煮,洗擦患处或泡脚,可止痒祛风消炎。小孩消化不良,也可用艾叶煮鸡蛋,将热蛋在孩子肚子上来回滚动,即可去滞。
7,扎香袋(包)。将艾蒿、雄黄、陈大蒜梗、松、柏或花椒、胡椒、白果、核桃、瓜子或五种中药材装入布中,以五彩线缠绕,佩戴胸前,祛邪防病。
8,农民骚坛诗社。自明代起,屈原诞生地秭归乐平里,由读过私塾的农民自发组织,每逢端午时聚集于屈原祠吟诵离骚楚辞、或相互诗词唱和,作品散见于各类古藉,如《归州志》载第二任社长向鸿翥(清)的《谒屈祠》:“祠树萧森里,行吟若有声。骚经千古艳,忠悃万年清。欲扫人间浊,甘为水底清。倾囊如见用,秦晋那堪争!”1949年后诗社曾一度中断,1982年由农民诗人谭光沛倡导恢复,至今仍年年坚持开展活动。
9,稻场娱乐。末端午夜,家人团聚,亲友云集,同时喜庆夏收,由一家或数家作东,邀请全村乡亲邻里自娱自乐,跳当地的建东花鼓戏,唱山民歌,吹打乐合奏,划旱龙船,玩狮子等,往往通宵达旦。同时,末端午还“送瘟船”,有的叫“送神船”。至此,端午节过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