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
天然塔的始建和重修
明代崇祯末年,大学士文安之(夷陵人,1582-1659)认为原塔塔体低卑,塔宝狭窄,且年久失修,愿慷慨捐资,把原来小塔拆掉,建一座高大宏伟的天然塔。在一切准备就绪,即将动工兴建时,崇祯帝自缢与李闯王兵败,清兵骥临宜昌外围,文安之无奈只好将建塔事宜停止,急离宜昌赴广西、川东及鄂西各地从事反清复明活动,最后兵败流亡他乡,未能实现修建巨塔的愿望。
时至清乾隆十年(1745年),东湖县(今宜昌市)的士民们曾经捐资在原塔基处重建天然塔。然而,由于资金短缺,工匠技术有限,屡建屡垮,最后仅建好塔基二级。直至清乾隆五十五年(1790年)春,才由东湖县当时的士绅徐经业、王永言、卢鸿儒、覃永泰、张文学等10余人捐资重建天然塔。由于徐经业对于明清建筑的营造知识颇有研究,又奔走各地聘请修塔设计施工技术人员,并亲临现场解决各种疑难问题,在广大士民的积极支持下,天然塔在修建期间共投入土木砖石各种建筑师和工匠100余名,历时3年,终于建成。现存的天然塔便是清乾隆时这次重建的古建筑。
天然塔的传说
《晋书》有载,郭璞善于五行、天文、卜筮之术。他看风水、卜凶吉,在当时是一个颇有声名的“阴阳先生”。相传郭璞来夷陵后,曾察看夷陵地形,发现夷陵地势低下“缺土”,便使人用车运来中州的土,再对照阴阳的向背角度,垒建了两个土台子,借以抵消山川与五行不相符合的缺陷,并藉土而祭月,使之配合得宜。《宜昌府志》中是这样载述的:“尔雅台在城西北隅所堂街。《图经》云,晋郭璞注尔雅处,旁有明月台,前有明月池。故老佥云,峡州旧城为璞流寓时所相度,就山川形势,分配五行,独中央地势卑下,于土德为弱,因自中州辇土至峡,相阴阳向背之宜,特建二台镇之。”这就是后世取意“尔雅明月”的由来,并成为“夷陵八景”之一。
消息